情感区有一个读者观点,我想反驳很长时间了。这个观点认为当两个人的情感出现问题时,总有人归结为一句话:不够爱。如果他真的爱你,就不会这样。这种看法十分绝对,简化了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,仿佛人只有爱和不爱两种状态,没有中间地带。我以前是一个典型的焦虑型依恋,非得患得失,安全感极低,只要对方没有给予足够的安全感,我便认为他不够爱我。我记得有一次和前男友计划旅行,我想去云南,而他想去西藏。我起初并不知他想去西藏,因此我一直给他介绍云南的景点,他只回复说我在忙。随后,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三个观点:他不重视我,他不想和我去,他不够爱我。理智上我明白之前几次的理由都是依据我的喜好,而这次他想去自己喜欢的地方本无可厚非,可情绪上我却完全失控,便认为他不爱我了。
我曾看到一项研究指出,焦虑型者对感知不安全的敏感程度是安全型的三倍。我便思考,如果一个人安全感极度匮乏,那对方做到何种程度才算足够爱呢?而且我们容易陷入爱的错位误区。比如网上流传的一句话:我想要橙子,而你给了我苹果。明明对方给予了他认为最好的苹果,但这并不是我所想要的,因此我便觉得对方不够爱我。实际上,对方真心奉上了他所理解的爱,只是我未能体会到。换个角度看,对方可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,父母总是给他苹果并称之为爱,他便把这种爱传递给了我,而我未能看见其中的心意。
有人可能会反驳说,既然对方爱我,就应该按照我的方式来爱我。他爱我就应妥协,及时回复消息,否则就不够爱。这种论调实际上落入了心理学中所谓的投射性认同陷阱,本质上是将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投射到伴侣身上。不满足我,就轻易下结论对方不够爱。如果爱必须按照单一标准衡量,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伴侣都不合格。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,导致表达爱的方式和爱的能力大相径庭,因此对爱的定义也各不相同。不要因为对方没有按照你期望的方式来爱你,就断定这个人不爱你。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,且每个人因成长经历不同会形成各自的依恋模式,如焦虑型和回避型,处理冲突的方式也各异。例如,焦虑型希望立即解决问题,而回避型需要空间和平静,讨好型则往往选择让步。为何不整合自己的情绪,努力使自己达到安全型呢?既不长时间停留在回避型,也不不断对焦虑型索取,从而回归到安全型。想要爱与被爱,其实就是需要学习如何去爱。没有人天生就懂得如何去爱他人,也很少有人清楚该如何爱自己。我曾读过一本书《爱的五种能力》,书中指出,真正的爱是以满足对方的需求为前提,而不是仅仅满足自己的需求;也不同于那种表面上爱对方、实质上热衷于付出的低级爱。如果双方都是安全型人格,就会在满足对方需求的基础上互相给予,这样浓浓的爱意自然就会产生,正如弗洛姆所说:当彼此互相给予时,双方的生命力便会被激发。
我们常说现今很难找到人格健康的人,因此不妨寻找那些愿意成长、愿意改变自己的人。下次当你欲脱口而出“他不够爱我”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是我的需求未被满足,还是对方有其他表达爱的方式,只是我未曾察觉?又或是我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喜好和需求,以致对方不了解我的内心?实际上,我们并不能理所当然地完全了解对方。当你能够客观地理清这些问题时,你便会发现自己的爱的能力在不断提高,也不会轻易以“不够爱”为借口。人本身就很复杂,关系也同样复杂,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如何去爱。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的生活,但最重要的是要明白,幸福并非他人给予,而是自己创造的,是内心拥有足够爱的能力的体现;外在世界只是内心投射和创造的结果。希望大家都能够拥有爱的能力。